感謝網友媽咪分享轉載
《了解小孩》
我們做父母的自然希望能教導孩子向好。要知道,若要有效地教導孩子,必先了解他的想法;要了解孩子的想法,必先與他溝通;要與孩子溝通,必先消除彼此隔膜;要消除彼此隔膜,必先注意孩子的需要:
◎觀察要細心
每個小孩都有個別的性格和潛能,長處和缺點也不同,祗要我們細心地觀察,多留意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工作,定能從中找出可以稱讚他的地方。不應整日想要糾正孩子,而應該儘量發掘其長處,並加以鼓勵,使他發揮自己的長處。
◎聆聽要用心
溝通始於聆聽。當孩子訴說時,不要打斷,他知道我們肯聽,便願意說得更多,這對他日後的智能、情緒和語言發展均十分重要。因此,無論多忙,都應先放下,透過眼神、聲調、姿態、表情,表示您在用心傾聽,使他感到受重視,自會盡情傾訴。須留意他話中的話,不要主觀地想當然,待了解真正意思後,才易於處理。
◎塑造孩子的長處
孩子的長處需要發掘,甚至可以塑造。小孩的可塑性非常高,適時適當的培訓,可彌補智能和情緒上的不足。有研究指出,相信『自己能改進』的小孩,表現令人刮目相看;反之,缺乏信念的小孩表現則每況愈下。因此,正面的暗示能給予孩子信心改進,但須以品格為題,不可品評不能改變的缺陷。應常常稱讚孩子:「你是好孩子」,特別在孩子不乖的時候,因您的期待,孩子將會努力做個好孩子;但「你是聰明的孩子」只能在適當的時候說,因這句話能帶來正反兩面的影響。
◎要信任孩子
例如,孩子說老師冤枉他拿別人的東西,不妨問他到底有沒有拿,如果他仍說沒有,可徵詢他解決辦法(從中可測知他是否說謊),並稱讚他沒有亂拿別人的東西。他受到信任,就會為了您而更努力去做好,更有力量去面對困難。
◎稱讚和鼓勵要有意義
孩子需要稱讚和鼓勵,但要來得有意義才能夠打動他,切忌空泛的讚美。應清楚向他指出我們滿意的地方,並客觀地描述出來。孩子明白他受稱讚的地方,才知道要努力的方向,而自信心也會加強。稱讚和鼓勵孩子時,我們的情緒穩定平靜,對親子溝通自然比較有利。
◎多支持和認同
孩子希望知道自己在您心目中的價值;他的想法是否得到您的認同;當孩子失敗時,他需要您認同他成功的部份(不妨故意忽略錯誤部份,祗對正確部份予以褒獎),由衷體諒他盡了心卻沒有成果的挫折與委屈;當孩子遇到困難和煩惱時,他需要您的安慰和支持;在他不斷嘗試時,出錯在所難免,他需要您的提點、鼓勵、讚賞,令他能克服問題,建立自信,重新振作。
◎主動跟孩子打招呼
打招呼是人際溝通的重要方式,家人之間也是一樣,不要以為長輩便不須主動跟孩子打招呼。我們主動跟孩子打招呼,他跟別人也會這樣做,對他的社交發展很有幫助。
◎讓孩子抒發感受
有時,孩子未必能直接表達他的困擾,應鼓勵他用「我想……」來表達感受和意見,並給予適時的回應和澄清。不要壓抑孩子表達他的不滿,過份壓抑孩子,會使他羞於將情感表達。要仔細聽他話中的情緒,對他的不滿表示理解,令他明白您了解他的感受和想法。孩子感到我們是他的傾訴對象,更是他的後盾,他便會認同自己的價值,變得開朗,這對他建立自信十分重要。因為祗有先把情感處理好,才能理性地面對問題。
◎多了解孩子
我們總以為,自己所做的都是為孩子好,但有時卻反而傷害了孩子,皆因我們了解孩子不夠深入。其實,與孩子相處,我們要學著理解他的需要;當孩子有煩惱傾訴時,更要為他設想,了解他的感受,讓他覺得我們是站在他那邊的,這樣,他才會跟我們連成一氣;當孩子跟我們對立時,也不須反應過度,先嘗試站在他的角度想想,或者會發現,我們的想法有偏差。
◎重視孩子負面的情緒,看作是溝通的機會
孩子的壞行為其實往往是求助訊號,例如:不誠實、懶散、過度退縮、借故不上學、故意菑牮捸B依賴、無主見、破壞物件、抱怨、不滿足等,我們應立即給予援手,耐心地處理他的情緒,不可顯得不耐煩。此外,我們也應多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,才能增加對孩子情緒的了解。例如,察覺到孩子為他人的悲慘遭遇而淚盈滿眶時,我們應感?麭蒏恣A因?鬥臚l除了自己之外,還會關心他人。
◎蹲下來跟孩子談
小孩要抬起頭跟大人說話,會覺得大人高高在上,難以親近。因此,跟孩子談話應蹲下來,使自己與他高度相同,孩子便會自然得多,有受尊重的感覺,從而樂意說出心裏話。
◎多作客觀描述
同樣是說孩子的臉髒了,「您的臉很髒」是客觀描述;「您是個髒孩子」卻是主觀批判,給孩子的感受完全不同。要糾正孩子的錯誤,應多作客觀描述而少主觀批判,才可讓孩子自我反省和改善,而且可避免孩子模仿我們罵人的模式。
◎表達要完整
父對子說:「那邊有個水壺。」隔了一會,見孩子仍沒有反應,就催促他:「還不趕快拿水壺過來!」由此可見,說話不完整,訊息傳遞會含糊不清,甚至引起誤解。因此,不要說:「把東西拿過來。」而應說:「把你的衣服和鞋襪拿過來。」時刻用完整句子表達意思,不但能讓孩子了解您究竟想怎樣,還繼而學會運用適當的字詞來說話。例如,孩子說:「貓!貓!」應幫他把話說完整:「啊!那邊有隻貓!」「這隻花貓真漂亮!」或許他不是這意思,但多做反應總比沒有反應好。
◎指令要簡明
太長的話會減低指令的威嚴,簡明的指示,配合實際的行動,才能使孩子服從。例如,要孩子吃東西前洗手,指令是「洗了手,才能吃點心」。行動是在他洗手後才拿出點心。
◎態度要溫和堅定
要孩子做謀件事時,應走近孩子,叫他名字,用溫和但堅定的態度下命令,使他覺得您是認真的;不要大聲喝呼,否則他只會在您發怒時才有反應;不要一邊做家務,一邊發指令;不要用威脅的字句;嚴肅的訊息不應笑說,反之亦然,否則他會弄不清您的意思;切勿隨時改變主意,若尚未拿定,應直接說:「我還未決定。」
◎多以幽默對待孩子
幽默是心胸成熟的表現,對孩子有正面的刺激。大人的幽默能令小孩感到輕鬆,讓他變得樂觀、積極。笑話能刺激孩童的腦筋,促進智能的發展。能夠隨機應變的孩子,特別懂得開玩笑。但切忌用幽默諷刺形式來表示不滿情緒。
◎多使用「你……(行為),我……(感受)」句式
教導孩子時,應使用這種句式來表白對他行為的感受,例如:「你能關心妹妹,我很高興。」「你欺負同學,我很難過。」讓他容易領略您的心情,從而願意聽從您的話。這種教導的方式,比只是責備更加有效。而對親子間的了解和溝通也很有幫助。但當您發洩時,要讓孩子明白您並不是針對孩子本身,而是針對他不當的行為。
◎與孩子一起成長
孩子需要訓練,父母也不例外。孩子不斷成長,我們也要不斷進步,以確保可以有效地跟孩子溝通。要跟孩子好好的溝通,必先瞭解孩子的想法,向他學習。我們必須學習的是,如何與孩子成為好搭檔,以便引導他。
總而言之,我們對孩子的批評和稱讚,對他日後的自我定位影響深遠,在孩子還未完全定位前,應給他多點稱讚和鼓勵,以培養他積極的人生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