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帶幼兒看見他人的需要    作者:李坤珊

 

  • 2011.05.26

 

為什麼你疼寶貝疼到心坎裡,給他最好的,他卻給你破餅乾、剩飯?

為孩子「犧牲奉獻」時,也要給他機會看到別人的需求,

他才會懂得體諒他人,體會愛與被愛的快樂。

有一天班上烤餅乾,剛滿四歲的絲莉把一塊破碎不堪的餅乾留給媽媽。我問她為什麼只留破餅乾給媽媽?絲莉想也不想的回答:「每次媽媽都拿破的,她喜歡那樣。」

絲莉的媽媽就像許多好媽媽一樣,總把最好的留給孩子,剩下的才留給自己。但一直這樣做,我們卻可能沒有給孩子機會,去認識一個「真實的媽媽」──其實媽媽也喜歡好東西,但願意為孩子退讓。結果,沒有讓孩子從那樣的了解裡,看見他人的需要,體會自己有能力快樂和仁慈的為他人「退讓」。

女兒寧寧三歲時,把午餐的剩飯推到我面前。我一陣錯愕,不禁問她為什麼要把剩飯給我?她天真的回答:「因為媽媽喜歡吃剩飯!」

就像許多好媽媽一樣,我不只吃剩飯,做得多,也睡得少。但一直這樣做,我們很可能忽略了,讓孩子去認識一個真實的媽媽──我們喜歡什麼?需要什麼?結果,也就沒讓孩子從那樣的了解裡,看見他人的需要,體會自己有能力快樂和仁慈的為他人「設想」。

不做無謂的「犧牲」

看見他人的需要,是發展同理心重要的一步。然而這種能力,不會隨著年齡自動發展。許多大人說:

「等他長大了,他就會了解爸媽的犧牲。」

「等他再大一些,他就會懂得分享了。」

為他人設想,是愛的反應,但這個反應,不是年紀愈大就愈成熟。它必須藉著無數成長經驗的歷練和滋養,才會慢慢深刻。

還記得有一天,我在沙發上睡著了。那時四歲的兒子小福經過看見了,就躡手躡腳的也擠在沙發的一角,半個身體懸空在外,卻動也不敢動。我那時心裡很感動:「我的孩子,看見了一個真實的媽媽。」他知道媽媽也有希望被認可、休息、愛與被愛的基本需要。看得見媽媽需要的幼兒,會躡手躡腳的好讓媽媽充分休息;躺在媽媽的身旁,使媽媽高興,因為他知道媽媽的快樂,就是有他在身旁。被媽媽愛,讓小福滿足;愛媽媽,使小福快樂。

媽媽在為孩子「犧牲奉獻」時,假如能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,溝通自己的需要,就能讓孩子有機會一步步學習如何了解他人的觀點、體會他人的心情。也就是從這裡,孩子漸漸不再那樣自我中心,懂得如何妥協、關愛他人,由心深處體會愛與被愛的快樂。

有一天我們全家人到餐廳吃飯,好菜一上桌,我媽媽就順手為我那十三歲的女兒夾了一塊上好的肉。結果反讓我女兒說:「外婆,你不要每次都把最好的先給我和弟弟,你這樣,好像我們都一直是小寶寶。」對孩子無謂的「犧牲」,有時只強化了他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,永遠長不大;給孩子關愛他人的能力,他就一輩子生活在感恩惜福中。這最主要的開端,不只是父母無條件的關愛,也在於父母是否有給孩子機會,讓他看見並尊重你的需要。

能看見他人的需要,的確是發展同理心的重要一步。不斷給孩子機會,看見也尊重大人的需要,那樣的孩子,就比較容易體諒他人,關愛他人,更能體會愛與被愛的快樂。這樣的例子,在教室裡屢見不鮮。

做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

「這樣會太緊嗎?」五歲的小克兩手拉著阿娜腳上雪鞋的鞋帶,一邊抬頭問那個三歲的小女孩。這讓一旁也在幫小小孩繫鞋帶,卻像例行公式的老師|我,頓時無言。

四歲的安安在教室裡突然放聲大哭,我還來不及回過神來,三歲的小茱已經一個箭步,從教室的冰箱拿出了冰袋,連同紙巾交給淚人兒安安,嘴裡還說著:「好痛呦!」

小克有個極為細心的爸爸,他常常向小克說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。小茱的媽媽,是個單親媽媽,常常向她解釋為什麼得晚一點來接她,也謝謝她的體諒。兩個孩子都還小,小茱甚至有專注力的問題,但日常生活環境的滋養,使他們都有一顆寬大的心,能夠感受他人的需要,也知道如何提供他們的關愛。

小小孩最令人羨慕的能力,就是他們的世界像塊海綿,能夠沒有偏見的從環境中,吸收各種觀看世界的角度、不同的行為模式。所以,在「關愛」環境中長大的孩子,學會關愛自己和他人;在「批評」環境中長大的孩子,學會挑剔自己和他人的缺點。而在環境中扮演最舉足輕重的人,就是身為父母的你和我。

是的,我們是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!孩子從我們的一言一行中,學會面對沮喪和憤怒的方法;他們也從我們的一舉一動中,知道如何分享和體諒!透過我們的眼睛,他們看見了愛或仇恨。

我年邁的媽媽行動不便,走路得拄著拐杖。那天在我小弟家,他那才滿三歲的女兒,一看到我媽媽站起來,馬上跑去拿拐杖,仰著頭叫:「阿嬤,小心!」一時之間,我感動得說不出一句話…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3770880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